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天淇 代丽丽
五颜六色、造型精美,号称使用天然蜂蜡制作,既不发胖又能满足口腹之欲……最近,一款名叫“蜡瓶糖”的手工制作零食风靡社交网络。其实,类似这样的“私房手作”网红食品并不鲜见,近年来,各种蛋糕、饼干、巧克力以及宣称“零添加”的牛肉干、辣椒酱、秘制炸鸡等零食在网络上销售火爆。
但是,这种“私房手作”食品的安全卫生有保障吗?制作过程、制作环境应该符合哪些要求?如果出现消费纠纷,是否存在维权风险?
现象
“私房手作”食品大多宣称“纯手工制作”
“夹心爆浆,奶香网红,声控治愈”“吃上一次就欲罢不能”……零食“蜡瓶糖”近期格外受年轻人追捧。这种糖果以蜂蜡作外壳,中间包裹着果酱或糖浆夹心,但与普通糖果不同的是,这种蜡瓶糖只能嚼,不能咽,就像口香糖一样。
打开“小红书”,在搜索栏输入“蜡瓶糖”,立即出现大量相关图文笔记和测评、销售视频以及直播。记者看到,一些专门测评、推荐、销售蜡瓶糖的美食博主,粉丝数量达到10余万,相关直播点赞量甚至高达几十万。而在“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有些蜡瓶糖的相关视频、直播播放量甚至达到百万,蜡瓶糖卖家也是数不胜数。
记者注意到,这种蜡瓶糖大多色彩清新、造型可爱,又因为嚼的时候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很受年轻人欢迎。“好玩儿”“挺新鲜的,确实好看”“嚼起来的声音特别解压”......不少购买过的消费者表示。
网络销售的蜡瓶糖,卖家大多宣称“纯手工制作”,使用食用蜡,当天制作当天发货。
其实,类似这样的“私房手作”食品在网络上并不鲜见。
同样是在小红书平台上,搜索相关关键词,检索出各式各样的手工制作零食,其中以烘焙类的蛋糕、面包、各类点心等最多;而在部分短视频平台,除了甜点类食品,牛肉干、辣椒酱、卤味等手作零食的推荐视频也层出不穷。这些“私房手作”食品大多宣称纯手工制作、原料新鲜无任何添加剂,口感新鲜,有些还能根据顾客需求订制。
除了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微信群、朋友圈也是自制食品的主要销售阵地。
孩子正在上幼儿园的小雨妈妈是个烹饪高手,小雨小时候吃的米糊、面条、果酱等辅食都是她自己动手制作的。“自己亲手做,真材实料,吃着放心。”有时做得多了,小雨妈妈还会送给亲戚、同事和邻居家的孩子。许多人对她制作的这些儿童食品都赞不绝口,有人甚至建议:“你干脆开个网店,我们自己下单,你赚钱,我们也方便,一举两得。”考虑到开网店比较麻烦,小雨妈妈于是直接在朋友圈、微信群里招揽客户。从最初的馒头、面条、果泥,到后来的棒棒糖、山楂卷、茯苓糕、红薯干等小零食,小雨妈妈的“私房手作”渐渐打开销路,生意红火。
问题
生产环境不可知,商品质量良莠不齐
这些自制食品是否真如卖家所说口感新鲜、品质优良?记者采访了部分购买过的消费者,发现商品质量良莠不齐。
“我通过朋友认识了一个做私房蛋糕的人,买过几次还不错,提供给照片就能照着做,味道也不错,价格肯定比外边的蛋糕店贵些,毕竟也算是私人订制。”市民孙女士说。“我买过面包、粽子、月饼、榴莲酥,质量有的好、有的坏,都不太一样,得看运气。”市民温女士有些无奈。
不久前,张女士从“小红书”上一位烘焙达人处买了两斤雪花酥,两种不同的口味,分别是60元、70元一斤,同时还有两包麻薯,算上运费,一共花了225元。但收到货后,张女士却发现,雪花酥似乎并不新鲜,麻薯也有几颗底部有黑色小颗粒状的东西。“那个雪花酥,闻起来有股塑料味。”张女士说,她也跟卖家反映了这个情况,但对方坚持说食材都是新鲜的,麻薯底部的小颗粒可能是烤糊了,“对方只是一直说抱歉,但不承认质量有问题,也不同意退钱,因为我是通过加微信买的,对方后来干脆不回复我了。”
市民王女士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收到购买的手作牛肉酱后,王女士发现罐子口根本没封严,油都流到了罐子外面,“就一个玻璃瓶,像小罐头那种,什么标签都没有,开了罐子,那个油就是一股放了很长时间的味道,整个儿一个三无产品!”王女士说,但因为她是通过朋友介绍进微信群买的,看在朋友的面子上也不好说什么,最后只好把牛肉酱扔了,“现在我对自制食品没什么信心了,想吃还是买正规厂家的吧,起码安全。”
最近火爆网络的蜡瓶糖也频频“翻车”。小红书上,吐槽蜡瓶糖的笔记比比皆是。网名为“猪歪嘴子”的网友发文:“千万不要买蜡瓶糖!看着好好吃的样子,结果真的很难吃!就跟在吃塑料一样,果酱也很恶心,很脏的味道……”还有网友表示“很浓的塑料味,还有股臭味,也不知道什么环境做出来的。”
记者发现,不少私房手作食品,包装往往就是一个普通的密封袋或是盒子、瓶子,有些外面贴着一张纸,上面有配料、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条件、注意事项等,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标签、说明。但根据国家相关规定,食品标签上必须标注净含量、生产者或经销者、地址、联系方式、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产品标准代号等信息,但这些却鲜少有私房手作能做到。
规定
线上食品经营也须拿到许可证
线上销售的私房手作、自制食品,质量安全谁来保障?
记者查询发现,在《食品安全法》中,首次对网络食品交易提出严管。根据第62条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
但事实上,不少私房手作卖家达不到相关要求。
记者在一些“私房小食”店评论区看到,有顾客对这种在自家厨房生产的产品持怀疑态度。“这东西保证干净吗?”“你说是用橄榄油做的,我们也看不见啊!”面对顾客的疑问,有的店主解释称“会严格保证食品安全和卫生”并录制自己制作食品的小视频进行展示,让顾客放心,但仍有客户有顾虑。还有的店主给顾客回复“信任我的,可以买;信不过的,可以不买。”
曾多次网购私房手作食品的温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时候是朋友推荐,或是看着图片拍得不错就下单了,至于对方有没有许可证这些,还真不太清楚。”“我也加过一个美食达人的微信,但问她有没有许可证的时候,对方说没有,就是家里做的,她自己也吃,肯定干净,但我还是没敢买,毕竟看不见真实的制作环境是什么样。”
对此,记者在淘宝网上随机选择了一家名为“晨妈手作烘焙”的网店,当询问对方是否有相关营业执照和许可证时,对方表示:“那必须有,可以在店铺资质里看,网站有要求,没有相关证照没法开店,商品也不能上架。”随后,记者查询该店铺的资质状态,的确看到了营业执照的相关信息。但在快手短视频平台上,记者随机选择了一家正在直播售卖手工蜡瓶糖的店,对方虽然也表示有证照,却没有展示。
提示
监管有难度,维权存风险
私房手作食品一方面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也因其监管存在困难、销售门槛低,当消费者购买到问题商品想要维权时,可能还会遇到困难。
一位多年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家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环境、原料、器具以及后续的储存、运输等都有相关规定。但目前许多自制食品的卖家没有在相关部门注册,所以这些食品虽然也进入了流通领域,但货源、生产、储存、运输等各个环节均不在有效监管范围内。“就比如很多自制食品的卖家是在自己家里进行制作,那这个过程,有关部门怎么监管呢?很难实现。”
记者注意到,新版《食品安全法》对消费者维权提供了依据。按照新版《食品安全法》,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第三方平台购买食品,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入网食品经营者或者食品生产者要求赔偿。如果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由第三方平台先赔偿,然后第三方平台找食品经营者追偿。
但是,现在也有不少自制食品的卖家不会直接通过第三方平台交易,而是选择其他方式。比如,不少美食博主会在小红书上发布图文或视频吸引流量,然后再通过私聊加微信的方式,进行交易。这种情况下,卖家提供的相关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小红书平台也只是作为发布图文、视频等笔记的载体,是否可以认定为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也存在不确定性,取证的过程可能复杂且漫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消费者维权的风险和成本。